發布日期:2019-09-27 16:53:43 閱讀次數:2394
云南省昆明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發布:通過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昆明市推進滇池保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詳細內容
監測數據表明,2018年滇池全湖水質上升為Ⅳ類,為1988年建立滇池水質數據監測庫30年以來的最好水質。2019年上半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水質狀況由重度污染轉為輕度污染。
滇池的遭遇:從Ⅰ-Ⅱ類惡化為劣Ⅴ類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長付文介紹,上世紀50年代以前,滇池流域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人口較少,滇池水質多為Ⅰ類-Ⅱ類。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煉鋼鐵”使松華壩附近森林遭到大量砍伐,生態環境質量開始下降,滇池水質為Ⅱ類。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向滇池要糧”大舉圍海造田,縮減了滇池水域和湖濱濕地,滇池水質下降為Ⅲ類。
80年代,隨著磷化工、冶煉、印染等企業的大量出現,以造紙、電鍍為主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旱廁變水沖廁,衣物手洗變機洗,用水量迅速增加。水資源過度開發,擠占了滇池生態用水,農田施肥改施化肥,大量污染物進入滇池,超過了滇池的環境承載能力,草海、外海水質分別下降為Ⅴ類、Ⅳ類。
90年代,滇池水體黑臭,水葫蘆瘋長,藍藻水華綠如油漆,滇池水質惡化為劣Ⅴ類,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
全面系統治理:實施六大工程初見成效
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滇池保護治理作為“一把手”工程。從“九五”和“十五”期間,滇池保護治理以點源污染控制為主,到“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以“六大工程”(環湖截污治污、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環湖生態修復、河道支流溝渠整治、湖內清淤生態治理、節水及外流域引水)為主線的流域系統治理,著力遏制了增量污染,減少存量污染,滇池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全面實施環湖截污治污,點源入湖污染大幅削減。在主城區及環湖片區建成5871公里市政排水管網、27座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日污水處理規模達到216萬立方米。城鄉生活垃圾全部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
實施農業農村面源治理,面源入湖污染得到控制。建成945個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立農村垃圾“組保潔、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置”運轉機制。取締滇池流域畜禽養殖680萬頭(只);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農田減肥減藥,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全面實施環湖生態修復,首次出現了“湖進人退”。完成滇池湖濱退塘退田4.5萬畝、退房233萬平方米、退人2.8萬人,恢復滇池水域面積11.51平方公里,湖濱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
同時,實施河道支流溝渠整治,入湖河道水質明顯提升。通過實施湖內清淤生態治理,內源污染釋放逐步減輕。通過實施節水及外流域引水,加快了水質改善步伐。
抓實攻堅行動:精準施策提升治理效果
昆明市在全面實施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 2018年制定了《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
以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抓手,昆明市采取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染、治理入湖主干河道及支流溝渠、完善截污治污系統、優化流域健康水循環、提升濕地生態環境等措施,實行水質目標、污染削減目標雙考核。
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滇池水質總體企穩向好。生態環境部水質監測數據顯示:滇池全湖水質2016年首次由劣Ⅴ類上升為Ⅴ類;2017年繼續保持Ⅴ類;2018年上升為Ⅳ類;2019年上半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水質狀況由重度污染轉為輕度污染。2016年-2018年發生中度以上藍藻水華天數分別為21天、17天、6天。營養狀態為輕度富營養。
付文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將加快落實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任務,堅決打贏滇池保護治理攻堅戰,力爭2020年滇池水質穩定達到Ⅳ類,努力把滇池打造成生態之湖、景觀之湖、人文之湖。
文章出處:“昆明環保”公眾號
上一篇:為什么水中的膠體物質不容易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