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3-15 10:09:56 閱讀次數:1994
[摘要]當今環保問題很大程度上已觸及到了民生,成為國際上日益關注和熱議的話題。葡萄牙在這方面做得如何?是否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本文將做一探討。
[關鍵詞]葡萄牙 再生能源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 K55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166-2
1、葡環保管理機構
目前,葡政府環保管理部門是葡環境署(APA),隸屬于農業部。APA由之前數個分管環保的政府部門合并而成。環保署管理涉及的范圍包括大氣、水、廢棄物、氣候、化學費料、噪音、臭氧層、轉基因食品安全等。其職能涵蓋了制定和執行環保政策、分析和評估環境、提交專業報告、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國民環保理念和環保意識的宣貫。該署設署長一名,副署長三名。另設環境戰略和政策、氣候變化和大氣(噪音)、環境許可證、廢棄物管理、國民環境教育推廣及環境實驗室部門主管各一名,該署共有850多人,可以說,機構設置簡單,人員配備精干。
2、葡環保法律框架
葡議會于1987年4月通過了環保框架法律(EFL)。九十年代起,葡開始修訂法律,并將一些歐盟環保法律法規陸續轉換成國內法。目前,涉及水、大氣和廢棄物處理的法律適用,直接采用歐盟的法律。土地利用、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則還沿用葡本地的。如兩者發生沖突,則以歐盟法律為準。1995年,葡出臺全國環境規劃,內容包括全國海岸保護、自然生態保護、城鎮土地以及水、水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等方面。
葡環保法律規定的一個鮮明特征是環保許可證制度。即涉及噪音污染、用水、水源地土地、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廢棄物處理及工業設施的活動必須申領環保許可。目前環保許可不僅是項目申報的條件,更是項目啟動和運作的前提。
另外,葡2008年5月制定法律,規范全國環保統計體系,對環保信息的發布作了明確分工。即環境報告和評估由環境署負責,環境統計由統計局按年公布。政府在每年10月向議會提交環境狀況報告,提出來年環保預算及計劃。
3、葡環保方面取得的成績
3.1與歐盟接軌,環保駛上快車道
葡萄牙于1986年加入歐盟。作為成員國,為與歐盟接軌,葡自上世紀90年代起,建立了現代環保法律架構,并將大部分歐盟法規轉換為葡本國法規。2006年,葡開展法律服務便民計劃,推廣法律法規電子化服務及減少各種繁雜手續。利用歐盟的財政支持,投資建設飲用水,廢水和廢棄物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近年來還引進清潔能源技術。有效利用歐盟資金建立了相應環保機構。可以說,借助歐盟成員國的身份,葡萄牙駛入了環保的快車道。
3.2實施可再生能源政策,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
環境和能源消費息息相關。葡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了國家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并將其作為執政旗幟,予以宣傳、推進,為產業快速發展營造有利氛圍。實施產業培育政策,對企業形成有效激勵作用。例如,要求國家電網公司承諾以競爭力的價格向企業購買全部可再生能源。
由于政策和措施有力,2006年至2010年,葡萄牙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比例一直在20%以上,2010年的占比為24.6%,遠高于歐盟平均12.4%的水平。2011年,由于少雨,水利發電減少,再生能源消費仍占22.8%,同年,葡可再生能源發電256億千瓦時,其中,水電占總發電量的49%。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比例目標值將達到31%。
由于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2000年至2008年間,葡經濟增長的同時,大氣中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卻降低了64%,而同期,OECD國家的平均排放量只減少了28%。可以看出,從使用傳統的能源轉向一部分使用清潔能源,這一戰略舉措對葡環境保護功不可沒。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清新的空氣、燦爛的陽光、無盡的海灘以及多元的地質風貌成為葡旅游環境的亮點。
3.3加大環保投入力度,排污者須為排污買單
2001年到2008年,葡加大了對環保的投入,占比為GDP的1%。2009年,環保投入比上年增加6.8%,達到13.94億歐元,金額占GDP的1.6%。其中,40%的資金投到廢棄物處理,金額為5.57億歐元。28%資金投向污水處理,22%資金投入生態多樣性和風景保護。撥給地方的經費占四分之三,中央政府的經費占19%,其余小部分投向非贏利性機構。2009年,有將近半數的企業投資環保或在環保措施上投入了資金。化工和制藥業及橡膠塑料廠家采取的環保措施力度最大,分別有73%和68%的企業參與。
2000年至2006年,葡投入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79億歐元,占GDP的0.8%,其中,23億歐元為來自歐盟的援助。2010年,歐盟環保基金的9%投向葡萄牙,可以說,葡萄牙是歐盟環保基金的最大受益國之一。
另外,葡制定了由納稅人負擔轉向由排污者買單的政策。稅收方面,擴大了諸如廢棄物、耗能燈泡、排放二氧化碳車輛的相關稅種。2011年,葡環保相關的稅收達55.5億歐元,占總稅收的9.8%,環保稅收占比明顯高于歐盟其他國家。
3.4積極參與環保國際合作
葡積極參與環保國際合作,不僅簽署了多項多邊和雙邊國際環保協議,而且在推動歐盟環保政策制定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07年,葡在任歐盟輪值主席期間,為歐盟水資源缺乏和干旱以及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化的政策推動和制定奠定了基礎。在海洋環境事務方面,葡也表現活躍。先后參與修訂保護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公約,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文件于1998年在葡辛德拉市通過。目前,制定歐盟統一的漁業政策仍面臨挑戰。
中葡環保合作尚處在起步階段。1993年中葡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2012年6月,科技部萬鋼部長訪葡時,與葡科技和教育部長NUNO CRATO 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表示要加強在清潔能源、環境保護、生物科技及海洋開發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同年3月,葡參加了澳門國際環保合作論壇,表達了深化葡澳環保合作的意向。
4、葡環保面臨的挑戰
葡環保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面臨不少的挑戰,主要表現在:
4.1環境污染壓力仍然不斷增加
可再生清潔能源使用,降低了大氣中污染物排放。近年來,葡經濟負增長也減緩了對環保的壓力。但自2002年起,葡城鎮垃圾和汽車尾氣排放量卻與日俱增。以垃圾為例,據統計,從2002年到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垃圾每年從443公斤增加到514公斤,與歐盟平均水平持平。五分之三垃圾用于填埋,要實現2020年歐盟提出的50%垃圾須循環回收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葡與歐盟簽訂的共同負擔減排的協議,一旦經濟好轉,葡恐難以完成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4.2能源利用的效能亟待提高,能源價格政策需要調整
據統計,葡能源浪費比例在20%到30%之間,節約能源大有潛力可挖。能源價格調整需考慮弱勢群體,民眾基本需要及超出部分高額收費等因素。
4.3環保研發投入占GDP 比例較低,環保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及行業國際競爭力需進一步提高
歐盟一份調研報告指出,目前包括葡在內的歐盟國家,由于緊縮政策的實施,對環保及研發投入帶來了負面影響。葡萄牙從歐盟環保基金得到的資助從2000年到2006年的人均300歐元,降到了2007年至2013年的260歐元。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和行業國際競爭力在歐盟也處于較弱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此外,葡環保面臨的挑戰還包括一些基礎設施供過于求,如全國40%高速公路交通沒有達到預期流量。環保人士指出,這是對自然的破壞,是另一種形式的資源浪費。環保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超市過多使用塑料袋,車輛停車不熄火等忽視環保現象。
5、葡環保做法對我國的啟示
現代意義上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以及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時期。
我國在環保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嚴重的大氣污染、生態環境惡化、水域污染及城市周邊垃圾圍城的現象。溫總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今后環保問題做出了精辟論述。他指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大力推進能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重點抓好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經過對葡環保領域的調研,經分析,我認為對我國至少有以下啟示:
(1)積極發展清潔的可再生能源
與葡萄牙相比,我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較低。2006年到201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消費比例為9.6%,2020年,該比例目標值達到15%。我國十二五期間,將加快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產業。
(2)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NGO)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葡登記在冊的環保NGO有114個,成員有19萬人,每個機構平均有1633人。NGO按照一般社團注冊和運作,NGO工作人員絕大多數是志愿者,利用自己業余時間無償工作。據對一家NGO實地了解,該組織有成員2600人,開展的活動主要有:對公眾進行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培訓、舉辦研討班、進行政策和法律事務咨詢、實地考察和測量以及組織公眾參與環保活動。該組織主席由一位大學環保系教授擔任,他同樣是利用業余時間無償工作。其組織成員75%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其中,許多人受過大學教育。經費來源是葡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小部分撥款、個人捐款和會員會費。
(3)強化公民環保意識和理念的宣貫
環保意識是人們在認知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產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在環境保護的行為上。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知識水平還處在較低水平,環境道德較弱,公眾環境意識中具有較強的依賴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對于強化公眾環境意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可以借鑒葡方,以政府宣傳為主,非政府組織宣傳為輔的做法。在學校和社區大力開展環保宣傳,培育公民的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
(4)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切勿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
下一篇:竣工驗收各環節“誰簽字、誰負責”